《电脑报》元年:陈宗周创办《电脑报》#电脑报30周年#

《电脑报》元年:陈宗周创办《电脑报》#电脑报30周年#

申办过程曲折跌宕,他们有好几次都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了。陈宗周和陈登凡两个人尽管闪过灰心的念头,但都小心翼翼地不谈起一个话题,那就是“失败”。如果那时候真的有人提起话头,申办工作也许就此夭折了。

陈宗周在申办过程中吃过多少苦头,他自己从来不说,很少的几件事,都是从其他人口中传出来的。

1991年,四川省新闻出版局通过了创办《电脑报》的申请。1月28日,陈宗周搭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到京后的第二天一大早,陈宗周就去新闻出版署了解情况,当晚回来,便提笔给留在重庆等候消息的市科协普及部部长陈登凡写了一封信。

“登凡:

昨晚到京,在建国门贡院头条5号四川驻京办事处715室住定,邮编100005,房间无电话,楼层电话5122328,打电话最好晚上打,白天一般在外。

今早去新闻出版署找了署长秘书王涛,对我很热情,很细致地介绍了情况......

看来,马老的作用很关键。追根究底,是您的一条信息起了作用。顺便说一下,请给马老寄稿费并致信问候。

其余不多说,我在京当“敢死队”吧。有事要办,请不必客气。

祝好!

宗周 1991.1.30”

四个月后,新闻出版署同意《电脑报》由内部报纸转为正式报纸的批文下发了,这时,从科协正式同意申办《电脑报》开始,正好一年半的时间。

▷1992年1月3日,《电脑报》创刊

记录中国IT风云

《电脑报》创办之初,有一个栏目非常受欢,就是《电脑时空》。这个栏目的缘起还得从IDG总裁麦高文的一次来访说起。

1994年,IDG总裁麦高文来报社访问,陪同他的还有时任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熊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新闻专业,旅美期间,曾做过美国《亚洲电子导报》的资深记者。而陈宗周一直关注IT业的发展,此时已陆续发表《PC机十年》《WPS之谜》《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传奇故事》等系列文章。两个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

熊晓鸽回到美国后,他们仍然经常通过国际长途电话纵论天下大势,一谈就是半个钟头以上。陈宗周后来很诗意地记叙了两个人的第一次谈话:“两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小阳春天,我们两人一个在美国的硅谷,一个在中国的重庆,远隔天涯。当我们在国际长途电话上开始谈话时,没想到这种谈话竟持续两年之久。”

陈宗周想到把这些谈话记录下来发表在报纸上,为人们架设一座沟通中外IT产业界的桥梁,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世界IT业最新动态的窗户。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很火,它开拓的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和包容性很强的内容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将这个栏目定名为《电脑时空》。《电脑时空》包容量很大,给人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纵深感。

1995年2月24日,第一篇对话发表在《电脑报》上,标题是“亚洲信息产业的黄金年华”,两位对话人谈到亚洲IT产业的发展,从日本到印度,从韩国到中国台湾、大陆;又从软件谈到PC、IC和网络,两位作者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对亚洲进入“一分钟产生一个新百万富翁的年代”感到欣喜不已,又对中国IT产业的未来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陈宗周和熊晓鸽的对话持续了两年,二十多篇精彩的文章记载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热闹非凡的一段历史:辉煌走向没落;明星悄然升起;PC与NC燃起战火;Internet席卷全球……

《电脑时空》是权威性与普及性结合最好的典范,文章风格深入浅出,从讲故事入手谈发展,其间又融入了两位作者对整个行业的大量思考。电脑报的新闻报道,也大量采用了这样的风格,记录了中国IT发展史上一个个波澜壮阔、英雄逐浪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